文献出版 | 《谭恩:山河归途 1982—2022》付梓出版

2023.01.18


开篇语


艺术家作为非常特殊的一类人,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成功”一词作用在艺术家身上的定义变成了阶段式的逗号。相比之下,用“成长”一词描述艺术家的从艺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对其报有更多的期待。每个艺术家的成长都无法复制,但总有一些艺术家的探索精神值得作为个案研究。

图书简介



内页

DSCF3940
DSCF3904
DSCF3918
DSCF3899


出版说明

《谭恩:山河归途 1982—2022》记录了谭恩的从艺经历,也是对其作品、日记、手稿、评论等资料的系统的梳理。本书结合时代的背景,在力求尽量还原艺术家不断成长情境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谭恩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以及他寻求创作突破的极点,是一部艺术家的成长史。

DSCF3917

笔者选择谭恩作为研究的对象,基于谭恩作为孤本案例的稀缺性:他生于改革开放之初,自幼学画,靠着本能坚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反向选择自己的人生——从水墨到写实油画,再到探索自我,他一次又一次远离自己的舒适区,慢慢学会了坦然面对磨炼,在生活中享受挑战;在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他有意远离艺术市场和展览机制,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转化成艺术创作的动力,一直持续到现在。

DSCF3923


谭恩生命中最重要的探索课题之一是通过油画搭建回归民族文化语境的桥梁,同时又能与不同地域的文明发生关联。他试图引导观众深潜到共性的“原型”中,看待文明之间的磨合、交融、链接,让不同的观众根据自身的文化基础,“似是而非”地补全作品中的世界观,构建每个人理解的历史和文化脉络。这是一个尝试对人类精神深处的共性进行挖掘的课题: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内在化的表达。


谭恩作为仍在成长中的艺术家,作者为其梳理艺术创作的线索,一方面是讨论一个艺术家对创作极点的追问,对他带来的审美趣味进行历史情境的还原;更希望能通过梳理其追问路径,为不同的从艺工作者带来思考和收获,点燃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DSCF3926



本书采取综合体例,涵盖文献和图录及艺术家提供的原始资料。由著名学者、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撰写序言,讨论了谭恩的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由笔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时间轴,简要呈现谭恩的成长节点;用传记的形式梳理了谭恩的从艺经历;还对谭恩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解读与导览,最后总结出他作品风格的演变图表;在附录中,辑录了对谭恩的评论、访谈。同时,本书也对谭恩的作品都进行了编号索引。这都是为了便于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艺术爱好者的阅读和对照查询。

640

《谭恩:山河归途 1982—2022》是一本自由探索的书。读者可以从任意一个章节和部分随机翻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谭恩及其艺术的精神。希望读者们都能得到良好的阅读体验,有所收获。


文/刘晨旭


聊一聊这本书


《谭恩:山河归途 1982—2022》付梓出版后,谭恩拿到书的第一时间就与本书作者、策展人刘晨旭以及本书特邀编辑付玲芳聊了聊对这套书的感受。



T=谭恩(艺术家)

F=付玲芳(自由撰稿人、《谭恩:山河归途 1982—2022》特邀编辑)

L=刘晨旭(策展人、《谭恩:山河归途 1982—2022》作者)



F:你第一眼看到《谭恩:山河归途1982—2022》这套书,有什么感受?


1

L:这种感受就很真实了,百感交集。最早是在2017年的时候,谭恩和我就在他的工作室谈了一下要写一本书的想法,结果发现非常投缘;而且当时我看了他的作品,非常喜欢。当时我也没想太多,就想着我来给他的作品整理归纳,挺好的。最后我约他到一个网吧,他看我写的一个谭恩文献——当时书名还没确定,写作框架的XMind的思维导图。后来,我们就一边吃着香辣田螺,吃着火爆脆肠,一起谈如何做好这套文献。


从一个想法到成书,从2017年起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6年了。这期间,我们经历了很多次的波折,但是还是把这套《谭恩:山河归途1982—2022》以超过我们设想的成果呈现出来。当我拿到《谭恩:山河归途1982—2022》这套书,那种百感交集,确实不是非亲身经历的人就能够理解的。



F:书中有一句你手写的“我愿用生命铸就我的爱”,能详细谈谈这句话吗?

2

F:也聊聊“面对聪明,我更愿意成笨拙的手艺人”和“如果说绘画已死,那我就画空气”这两句吧。书中这三句话,都传达了你的一些艺术理念和想法吧?

3

F:作者刘晨旭在书中对你的作品做了详细的归纳和分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4

F: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你认为该如何管理或规划自己的作品呢?

5

F:你觉得这套书对你来说,或者说对你将来的创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6

L:李小山老师在给你写的评论中提到的“走向无人区”,这对于你而言,是怎么样的一个创作状态?

7

L:何红舟老师也专门为《谭恩:山河归途1982—2022》撰写了关于他对“山河归途”的理解,那你又是怎么理解自己的“归途”的呢?

8

L:常青老师在写给你的文章中,提到了你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强烈”,你对于“强烈”的这个看法是怎么样的呢?

9

F:谭老师,你今晚聊得有点儿惜字如金的高冷的感觉了。

10
结语


我有太多感触,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太感动,太难了!文字已经无法表达了!

祝自己生日快乐!

——谭恩



谭恩用自己诗意的绘画语言讨论古今中外,在共性与个性之中寻找平衡,在不同的位面进行穿越和演化。在类别上,他的作品与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在主题上,他尝试拓展人类的精神内涵;在时间上,当下他一直坚持和延续现有的课题,未来也将思考和探究可能准备的课题。他不断地用自己的实践追问艺术创作的极点。

——刘晨旭